4.03.2017

L’Escargot et vin

爬行的美味 L’Escargot et vin

如果請路人隨便說出三道代表法國的菜餚,那麼其中一定會有一道是奶油烤蝸牛。坦白說蝸牛是鄉下農民隨手可以撿拾的日常食物,嚐起來也沒有太多複雜滋味,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只會出現在家庭的餐桌上。現在眾人熟知的法國奶油烤蝸牛其實是名廚Marie-Antoine Carême於1814年時改良的食譜,添加了大蒜、洋芫荽(persil/parsley)混合牛油的抹料塗在蝸牛肉上焗烤。出爐時牛油、洋芫荽交織的香氣與陶製烤盤邊緣滋滋的作響聲,成就目前深植人心的法國菜代表。據說人類吃蝸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000年前的石器時代,而羅馬人則會邊喝葡萄酒邊吃火烤蝸牛,到了法國人祖先高盧人(Gaulois)則是簡單的炒蝸牛佐洋蔥,現今的奶油烤蝸牛則是以布根地蝸牛(L’Escargot de Bourgogne)為首。

當地真正原生的布根地蝸牛學名為Helix Pomatia,體積較大,肉呈乳白。雖然法國政府在70年代開始保育,不過因為環境汙染以及過度捕撈,在野外已幾乎絕跡。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蝸牛其實是另一個叫做Helix Aspersa的品種,體積與Helix Pomatia大致相同,體色呈現棕色,繁殖率也高出Helix Pomatia許多。除此之外,Helix Aspersa品種吃起來富嚼勁,不似Helix Pomatia過於軟散,傳統爐烤或是燉煮皆具美味。除了上述兩個歐洲品種,數量更多、充斥在超級市場冷凍櫃與小酒館桌上的還有來自土耳其的Helix Lucorum品種,顏色更深接近黑色,口感硬脆而失去細緻,但價格低廉,所以製成冷凍現成品居多。可是最後,無論哪個品種,抹上洋芫荽牛油(beurre persilleé)爐烤的做法似乎全部都稱作布根地烤蝸牛(L’Escargot de Bourgogne)了。
身為法國名菜的代表之一,法國也不負眾望地是全世界最大的蝸牛消費國,每年需求約四萬噸。而全法國生產蝸牛的農場卻只剩下三百多間,年產量只有稀少的800至1000公噸,為了能應付如此龐大的需求量,得仰賴東歐與土耳其大量進口。

雖然蝸牛在陸上爬,但質地卻屬於水產,在葡萄酒的搭配上需要注意的是蝸牛肉上的洋芫荽牛油(beurre persilleé)。除了奶油帶來的渾厚口感,大蒜與洋芫荽加熱所散發出來的香氣等皆讓此道菜餚無法與太清淡的白酒呼應。同樣來自布根地同產區伯恩丘南邊的梅索村(Meusault),傳統上酒體肥厚圓潤,香氣以濃郁的香草與奶油風味為主,相當契合奶油烤蝸牛。即使沒有特級園的劃分,其中三個一級園Les Genevrières、Les Perrières和Les Charmes在某些情況下價格與品質皆不輸特級園。緊接著梅索村往南,來到全布根地甚至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夏多內 (Chardonnay)葡萄產區:普里尼-蒙哈謝村(Puligny-Montrachet)。強勁結實的酸度包著圓厚飽滿的酒體,卻同時擁有細膩優雅的高貴風格,可以輕鬆駕馭烤蝸牛,只是此區葡萄酒價格遠遠高出蝸牛本身太多,不是每餐都能享用的範圍。

接著在伯恩丘的北方,紅白酒皆生產的村莊阿羅斯-高登(Aloxe-Corton)。村內因查理曼大帝白鬍子事件而聞名於世的白酒特級園高登-查理曼(Corton-Charlemagne),從西元八世紀查理曼大帝捐贈給教會的兩公頃開始,直至最近這兩百多年間急速擴增,來到目前的56公頃。或許是受到查理曼大帝的庇蔭,高登-查理曼白酒總是帶著王者氣度、大開大闔。在高登山整個南面的地塊又稱為Le Charlemagne,受到日照的時間最長,不經意地就帶著滿滿的成熟白色水果香氣,酸度高,加上橡木桶的加持,應付渾厚的洋芫荽牛油綽綽有餘。上述的白酒酒體、香氣都顯得扎實渾厚,品飲溫度不需太低,攝氏10~12度之間即可,溫度太低會讓大塊酒體更顯笨重呆滯,無法凸顯這類白酒的優點。如果不喜白酒的人不妨可以嘗試果香味豐沛,單寧較少、酒體輕盈的爽口紅酒,像是布根地更南邊的薄酒萊或是羅亞爾河流域中上游的Sancerre紅酒。

近來這幾年日韓興起的美容護膚浪潮不知為何腦筋動到蝸牛上,蝸牛走過的地上會留下一到反光發亮的足跡,是蝸牛足腺所分泌的蝸牛黏液。研究指出蝸牛黏液中富含具有修復功效的Allantoin以及能加速皮膚新陳代謝的乙醇酸(Glycolic Acid),所以對皮膚修復與代謝確有一定的作用。查理曼大帝被皇后建議改喝白酒的時候,有沒有搭配著炒蝸牛吃很難求證,但是從餐桌變成美容聖品,應改是查理曼大帝與蝸牛一族完全始料未及的吧!

圖:種植面積頗大的Corton-Charlemagne因為有七十多家酒莊同時持有,品質稍有落差,但價格卻較為親民。
Corton Charlemagne

原載於典藏投資2015年10月號

12.05.2016

青春或蒼老?

Ponsot clos des Monts luisants 2013

青春或蒼老?  La jeunesse ou le vieillissement?

甚麼樣的情況會讓人覺得外表是年輕的,但內心卻顯得格外蒼老?
還是情況能完全相反,外在歷經滄桑、洗盡鉛華,內在卻永保青春能量?
是戰火下的無辜靈魂?還是被社會追捧的美魔女?

一時之間難以用白話道盡,只知道準備邁入不惑之年的最後,配上一杯Ponsot Clos des Monts Luisants,似乎有無窮的激盪...
布根地(Bourgogne)夜丘(Côtes de Nuits)裡少數的白酒之一,更特殊的是以100%的Aligoté(阿里哥蝶)釀造,一個在當地屬於日常用酒的廉價葡萄品種。1911年,在葡萄根瘤蚜蟲病(Phylloxera)席捲布根地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葡萄農紛紛改種售價較高的Chardonnay之際。Ponsot家族不受當時風氣影響,執意保留在夜丘日漸稀少的Aligoté。不過在2005年以前,都還至少混入20%~30%不等的Chardonnay一起釀造(1992年之前甚至有15%的Pinot Gouges),無論是混釀或是單一品種的回歸,現今這塊葡萄園裡大多數的Aligoté,仍是1911年所種植,因此在酒標上家族低調寫上超級老藤(Tres Vieilles Vignes)。
無庸置疑,Ponsot Clos des Monts Luisants絕對是目前整個夜丘最好的Aligoté,直接種植在特級園Clos de la Roche西邊上坡處,夾著百年老藤的優勢,甫開瓶隨即漫著新鮮杏桃、白花、奶油,口感濃郁溫潤,卻同時保有爽脆口感,酸度仍高,餘韻與優雅兼具。只消喝上一口,便能平反世俗給予Aligoté廉價平庸的罪名,同時撫慰蒼老又青春的矛盾心靈!

同場加映:Domaine A.& P. Villaine Bouzeron
同樣100% Aligoté,只是來自布根地最南邊的夏隆區(Côte Chalonnaise),1998年才成立的年輕產區(取代地區級Bourgogne Aligoté Bouzeron)。拜地理位置所賜,這裡的Aligoté有更好的成熟度帶來更多的花香與堅果風味,並在DRC莊主Villaine手中展現Aligoté難得的精巧與細緻,最重要的,價格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Bouzeron de Villaine

10.05.2016

十年 L’enfermement ou la liberté

Blanc de Palmer 2010
L’enfermement ou la liberté
干白新風味 (束縛與解放)

踏上整整十年未履的酒鄉波爾多(Bordeaux),才發現,曾經自詡為傳統舊世界的葡萄酒典範,也已經在貫穿蛰伏的Gironde (吉隆特河)下悄悄改變。

 也許是盛名所累,自1855年分級制度以來,蝕刻在全世界酒迷心目中的波爾多,似乎都以紅酒為主,但事實上,整個大波爾多地區每年仍有十分之一的白酒產量(約六千萬公升)。像是以清脆爽口價格親民白酒著稱的Entre-deux-Mers (兩海之間),Garonne (加隆河)南岸廣大的Graves (格拉夫),以及位於Graves內西北自古生產紅白酒皆優的精華產區Pessac-Léognan (貝沙克-雷奧良),更遑論成名已久的貴腐甜白酒產區Sauternes (索甸)與 Barsac (巴薩克)。可惜的是,1936年法國官方組織制訂的法定產區管制(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簡稱AOC),並沒有把大家熟知的左岸Médoc (梅多克)地區劃入可以合法生產白酒的產區中,所以包含Saint-Estèphe (聖艾斯臺夫)、Pauillac(波雅克)、 Saint-Julien (聖朱里安)、Margaux (瑪歌)等知名紅酒產區裡即使釀造白酒,也無法掛上這些響亮的村莊名字,只能用較低階的“波爾多地區酒”(即產區只能出現Bordeaux字樣)銷售。

其實如果翻閱歷史資料,不難發現整個波爾多地區皆有白葡萄種植,品種主要為Sémillon (榭密雍)、Sauvignon Blanc (白蘇維濃)與Muscadelle等。只是在商業機制的考量下,平均價格低於紅酒的白酒便漸漸式微,許多酒莊只維持稀少的生產量提供家族飲用,也大多不對外販售。不過近十年來,也許因為氣候變遷(年均溫上升,世人開始增加清涼白酒飲用量?),或是葡萄酒吹起復古風潮(經典酒款商業炒作已到頂點,換炒作半個世紀前的舊品項),波爾多干白酒確實有捲土重來之勢。

格拉夫與貝沙克-雷奧良產區土質比起梅多克因擁有較多的石灰岩質與砂質土壤,更適合白葡萄品種的種植與生長。所以像是老牌酒莊Château Haut-Brion、Château Pape Clément、Château La Mission Haut-Brion、Château Smith Haut Lafitte、Domaine de Chevalier等等…長久以來紅白葡萄酒皆表現優異,不少酒莊的白酒價格甚至高於紅酒。Médoc地區多數葡萄園裡雖然佈滿大顆礫石與黏土,不太適合白葡萄生長,但無獨有偶的是如Margaux村的Château Margaux葡萄園中有不少的石灰質;Pauillac村內的Château Mouton也在砂質較多的地塊種植Sauvignon Blanc、Sémillon、Sauvignon Gris(灰蘇維濃)與Muscadelle等白葡萄,因此這兩者分別釀造了歷史悠久Pavillon Blanc du Château Margaux(白亭)與Aile D’argent(銀翼)兩款白酒。同樣位於Margaux村的Château Palmer也在2007年重新開始釀造白酒Vin Blanc de Palmer,拜Margaux村的土質所賜,Château Palmer釀造白酒的歷史也能追朔到二十世紀初,直到1930年代才因故停產。令人玩味的是,Château Palmer在2000年開始重新種植白葡萄時,選擇了較古老的配方。幾乎高達一半的Muscadelle與15%的Sauvignon Gris,接著竟然還種了35%幾乎絕種的當地品種Loset。Vin Blanc de Palmer因為Muscadelle與Loset關係,以渾厚卻不失細緻的杏桃、油脂、些許蜂蜜香氣為主體,口感飽滿集中,酸度均衡帶著奶油質地同時保有咬感,絕對不是一般的波爾多尋常白酒樣態,可惜的是產量仍舊少的可憐!

屏除土壤的影響之外,Saint-Julien村內擁有奇異建築風格的名莊Château Cos d’Estournel也嘗試在Médoc更北的地區尋找新的可能性,不過反映在價格上的通常是酒莊的名氣而不是品質。波爾多右岸地區雖然土質組成與上述各產區不同,但是各酒莊與家族間的互相收購與交叉持股下,仍有不少作風大膽又經濟實惠的白酒品項生產。即使是右岸最頂尖的Château Cheval Blanc,也不甘寂寞地在2016年九月聲明準備推出白酒。

波爾多名莊白酒總夾著既有名聲與龐大資金後盾,無論在怎麼簡單釀造都免不了地經橡木桶加持(還是羈絆?),所以香氣中總瀰漫著些許香草風味,口感也不弱,搭配餐點可以選擇口味較重的醬汁或是烹調手法。想要搭新鮮海產,可能還是得挑平價的白酒專門產區Entre-deux-Mers!至於甜白酒,只能搭配肥肝、藍紋乳酪或是甜點嗎?參觀Château d’Yquem的同時品嘗了酒莊混合較差年份淘汰的基酒並加入冰塊,當成迎賓開胃酒。原先肥厚甜膩的口感被冰塊稀釋後,帶出更多輕快的層次、細節與爽口酸度,這不正是一杯最佳開胃酒該有的要素嗎?搭配肉類主餐呢?將貴腐甜白酒加入醬汁中熬煮,或是直接倒一些在尚未料理的肉類上做短時間的浸漬…這樣原本看似不相干的關係便有了驚奇對話,也有了更多驚喜滋味。如此一來,無論是傳統的枷鎖還是觀念的解放,在波爾多裡都是好事!

Bordeaux13
2006 Chateau Palmer

Chateau Palmer
2016 Chateau Palmer

圖(上):2007重新復活的Vin Blanc de Palmer,因混入古老卻不屬於法定規定的品種Loset只能以地區餐酒(Vin de France)銷售,但價格卻高的嚇人!

圖(下):Palmer十年前與十年後,發現哪裡不同嗎?

原載於典藏投資201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