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lanterne et le goût indigène
朋友帶兒子來訪,小朋友手上拿著最新潮的豬小妹燈籠。開關一開,除了有像60年代迪士可舞廳炫目七彩的旋轉燈之外,還有震耳欲聾的洗腦歌小蘋果,而且只重複那一句歌詞。
這有點惱人的燈籠喚起我遙遠的記憶,不是模糊不清的,是清晰甚至帶著溫度的畫面與片段。
小學時期的前半段,元宵節最大的樂趣就是提著自己製作的燈籠與鄰居玩伴在晚飯過後一起去附近的田野探險!冬末的天氣仍充滿涼意,嘉義老家附近那個時候仍是阡陌農田與蓮霧樹園,沒有太多路燈,尤其農田與果園深處,逃開了路燈範圍後,更顯漆黑。這時候帶著嬴弱的燭火與玩伴們一起在夜裡探險,總能讓小小的腎上線素大量分泌。
提過最多次的燈籠是用克林奶粉的馬口鐵罐製作的,方法很簡單,罐身用粗鐵釘打上數不清的洞,罐頂兩端綁上細長鐵絲,末端綁在好提順手的木棍上即可,罐底正中心從外部釘入一根中型鐵釘以固定蠟燭就算大功告成。比較講究些的還可以在罐底挖出一些簍空,讓燭光能直接照到路面。雖然以小朋友的角度來說,鐵罐與其他物件加起來的重量不輕,但卻十分堅固。摔了不易壞,燭火倒了也不會燃燒。
另外一種仍有印象的燈籠是小學後期才出現的,高岡屋海苔的大包裝紙盒,沿著金色海浪般的紋路割下後便成為一個充滿設計感的紙板燈籠,重量也輕盈許多。那是一個簡單質樸卻有溫度的年代,物盡其用,沒有太多浪費;電視頻道只有三台,紅白任天堂算是能讓你在同學中地位提高很多的夢幻物品。除此之外,好像過任何節日都能有屬於那個節日的"味道"... 很單純不複雜帶著原生的味道!
在葡萄酒裏,什麼是單純又原生的味道呢?波爾多大量的高級橡木桶?不鏽鋼槽控溫發酵?電腦控制大型水平氣壓式壓榨機?還是科技結晶逆滲透薄膜機?都不是,我指的是更原生的味道,來自葡萄本身與風土的味道。
使用法國南部Lauguedoc當地幾乎已經遺忘的原生品種Aramon(甚至不在法定釀酒葡萄裏),因為遺忘,生長在近地中海邊的頁岩上Aramon已經超過一百年,加上超過八十歲以上的Cinsault。
集中飽滿的乾燥玫瑰花瓣、茉莉花、柑橘皮、蘋果皮、哈密瓜心、烤餅乾、櫻桃、櫻桃白蘭地、草莓果醬與乾燥辛香料等複雜香氣汩汩流出。活力明亮的酸度帶出寬廣濃郁的酒體,餘韻平衡綿長,單寧一如Cashemir羊毛絨圍巾,厚實帶著溫度,是確切地,葡萄的與土地的溫度!酒莊繼承者維持祖父傳承下來的半有機耕作,沒有花費預算獲得任何認證,但葡萄園裡面不添加任何化學合成產品、不除草、也不施肥很久一段時間了。葡萄園裡如此,釀造亦同,不太多干預與刻意,中性水泥槽發酵、不澄清不過濾,甚至連硫化物也不加,盡量保持葡萄品種風貌,也唯有保持品種風貌後,才能自然而然展現風土滋味。唯一的添加物我想大概只有釀造者滿滿的殷切與愛吧!
La Lanterne Rouge(2014), Vin de France, Clos Fant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